All rights reserved ©2021 Jinko Power.Powered by Webfoss.浙ICP备15009312号-1
2024-06-08
编者按|
“双碳”战略目标提出即将迎来4周年,中国经济的底层逻辑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为适应碳中和新时代发展,各级地方政府积极转型升级,拥抱低碳绿色经济,光伏、风电、氢能、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等行业企业也快速取代水泥建材、纺织印染等高耗能行业,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招商引资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此过程中,各个地方政府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政策优势、人才优势等,全力扶持新兴产业的发展,以期冀着能够在碳中和这条康庄大道上快速实现高质量发展。
此背景下,「能源严究院」、「储能严究院」将陆续推出《新能源商业地理》系列报道,将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角度解码地方经济新动能。
本期,让我们走进安徽合肥。如今,光伏与储能已被纳入安徽省重点推进议程事项。过去一年,安徽省光伏制造业规模达到了2967亿元,年增长率达到51%,在全国排名中由第四位跃升至第三位;新型储能规模也超过800亿元,同比增长40%。其中,合肥作为省会,2022年先进光伏及新型储能产业集群产值遥遥领先,达1107亿元,力争2027年突破3000亿元。
《新能源商业地理·安徽篇》,从最没有存在感的省会城市到「光储硅谷」,合肥是如何崛起的?
文/马沙沙编辑/杨倩
头图来源/阳光电源 来源/储能严究院
2023年,合肥交出了一份颇为亮眼的成绩单,增长再度提速:2023年全市生产总值12673.8亿元,同比增长5.8%,高于全国0.6个百分点。在全国GDP20强城市的排名上升至第20名。2023年,合肥全社会研发投入3.91%、居全国万亿城市第7位。
其中,以光伏、储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正成为引领合肥发展的“火车头”。2023年,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近六成,A股上市企业总数居全国第12位,科创板上市企业总数居全国第6位。
提到合肥,大家耳熟能详的是「最牛风投城市」称号,从显示行业到集成电路,再到新能源汽车,将京东方、长鑫存储、蔚来、江淮、比亚迪等链主企业招致麾下后,合肥正在下一个超级赛程发力。
2024年伊始,《合肥市新型储能发展规划(2023-2027年)》发布,构筑蓝图目标:到2027年,合肥市全市MW级电化学储能电站达到100个,总装机规模达到1.5GW;集聚新型储能产业链企业150家,营业收入达到1500亿元以上。
截至目前,合肥市储能产业发展势头迅猛,聚集新型储能上下游企业近70家,规上企业30余家,亿元以上企业近10家,初步形成“原材料-储能系统-系统集成-温控消防-回收利用”的完整产业链,集聚了阳光电源、国轩高科、中创新航、上海电气、派能科技、科大国创、安孚科技、同兴环保、众源芯材等一批龙头企业,力争到2027年,打造营收3000亿级的先进光伏及新型储能产业集群。
在万亿光储能赛道中,合肥再次起飞。我们试图揭开其腾飞的秘诀与基因,到底是什么?
△制图|马沙沙
01“未来硅谷”
2023年11月末,国际知名科学杂志《自然》(Nature)发布了2023年全球科研城市排名的榜单,合肥市超越了杭州市与深圳市,在全球科研城市中位列第13位,相比2022年的排名上升3个名次,被赞誉为“未来硅谷”。
不过,具有先进技术研发能力的城市并不少,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科研能力都位居世界前列,为什么合肥市能够独树一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刘志迎曾撰文指出:“合肥市是内陆地区获得快速发展的‘黑马城市’,进入21世纪以来充分发挥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有机结合作用,通过‘多链融合’发展模式已经形成了良性发展创新生态,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关注的目光。”
所谓多链融合的“合肥模式”,即: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依托 “三链” 平台形成人才链、瞄准 “四链” 完善政策链。
如今回头再看,合肥市成就千亿储能之城的秘诀,总结起来就是:一是科研先行,产研结合、始终重视应用转化;二是提早布局卡位先进产业;三是为企业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合肥古称庐州,系“江淮首郡,吴楚要冲”,历史上曾是三国之战要塞城市,它地处曹魏与东吴地盘边界,又是东部与南北交通的枢纽要地。孙权和曹操两位枭雄为了争夺和镇守合肥之地,就连续征战了五次。
然而,这座孕育过沧桑剧变的城市却在进入中国现代史后一度几乎没什么“存在感”。1952年,合肥市首次被指定为安徽省省会,由于这片地域“其貌不扬”,被坊间戏称为“三五”城市——只有5平方公里、5万人口、5家作坊。
在当时,无论是知名度,还是经济发展水平,安庆市、芜湖市似乎都比合肥市更有资格成为省会城市。据公开报道,合肥市经济总量直到1984年才超过芜湖市,到1989年才超过安庆市。
让合肥市最终站稳省会地位的变化始于1970年。彼时,合肥市顶住财政压力,接纳了从北京搬迁而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十余年后,正是因为这所大学,合肥市拥有了中国最高水平的基础科研能力,再加上随后引入合肥市的中科院物质科学研究院、原电子工业部16所、38所、43所等科研资源,合肥市走上了“科教之路”。
1989年,合肥市首次将 “科教兴市” 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战略,并实施“火炬计划”,推动科教优势向产业应用方面转移。
这份城市发展规划的影响力是巨大深远的,并且延绵至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科研产出主要集中在物理和化学领域。伴随着“科教兴市”这个不变的内核,合肥市这座“江淮小城”早已不再低调,在新型储能关键技术攻关方面,也交出了诸多亮眼的成绩:
截至目前,合肥市共有新型储能领域国家级科研平台1个、省部级科研平台9个,在磁约束核聚变、超导储能、固态电解质等研究领域具有世界一流水平。
阳光电源储能变流器、光储充一体化方案全球领先;国轩高科在中国首创360瓦时每千克高比能半固态电池,“JTM+磊石”换电技术达到行业先进水平;上海电气率先推出国内全钒液流电池单电堆最高功率65千瓦产品。
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合肥市对新型储能电站火灾灾害防控技术的研究也处在行业前列。
△制图|马沙沙
不过,合肥市也曾在科研转化这条路上吃过亏。
早在1989年,合肥就喊出了“科教兴市”的口号,且研发出了诸多“中国第一”的科研成果,如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第一台VCD播放器等,但由于当初薄弱的工业化水平,生产力不足的合肥市对于留住科研成果并将其落地转化成商品有心无力,最终只能惠泽其他城市的产业转化。
《南风窗》杂志评述道:这是在2005年前,合肥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得到的最大教训。
痛定思痛,合肥在发展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的时候格外重视技术转化应用的规划与部署,这座有着“霸都”之称的中部省会城市开始显露出其野心。
02“霸都”野心
早在2010年,合肥市率先喊出了要做“中国光伏应用第一城”的口号,逐光前行,与光同行,不遗余力地瞄准应用市场拉动整体产业发展,积极推动屋顶分布式光伏、储能系统等发展,鼓励开放“光伏+农业”“光储充”一体化等创新场景,并成为了中国首批“千亿光伏之城”,知名光伏龙头企业包括阳光电源、协鑫集成、晶澳科技、中环新能源、大恒能源等。
10年后,当全国开始聚焦新型储能产业开发之时,合肥市政府早已有了深厚的产业积淀,形成“一核三区”整体布局。2022年合肥先进光伏及新型储能产业集群产值达1107亿元,力争2023年突破1600亿元。
在这十年期间,合肥也迎来继1970年引入中国科技大学之后,自身的第二个历史质变时刻。
2010年5月24日,中国国务院正式批准《长三角区域规划》实施,原本驻扎在长三角地区的大量传统制造业开始向周边城市转移。
彼时,在家电制造产业已有一定工业根基的合肥市,花费了一年时间接住了来自沪苏浙家电产业的所有产能转移。2011 年,合肥市超越青岛、顺德,成为全中国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工业产业实力开始受到外界关注。
同年,合肥市的GDP飙升至3642.3亿元,同比增速达到15.20%,人均GDP为4.8万元,同比增速9.44%。
至此,有了工业信心的合肥市,在产业发展上开始探索自身独特的发展模式。2008年,合肥市政府在与深圳市政府的竞争中胜出,将京东方6代线招徕到了合肥市,总投资额高达175亿元。
2016年,合肥市前瞻性布局半导体成立合肥长鑫公司,推出国产第一代10nm级8Gb DDR4内存,三年时间成就行业巨头。2020年,合肥市政府投资超过100亿元招募新能源蔚来汽车落户合肥市,从而刺激德国大众汽车通过增持股权等方式加码合肥市。
上述大手笔、不走寻常路的政府级别招商引资,只是合肥市走出自身独特产业发展模式的缩影,如今为合肥市GDP贡献产值早已超过数百亿元。
在“双碳”目标提出的2020年,抢先部署光储产业的合肥市,全年GDP水平达到1.0006万亿元,短短十年翻了近三番,经济增幅超过200%。
通过总结“十三五”期间安徽省“光伏+储能”产业的发展经验,合肥再次抢跑储能赛道,率先在全国制定出市级新型储能第一阶段(2022年~2025年)发展规划。
该规划清晰判断自身产业优势,明确指出“推动规模化发展,加快电源侧新型储能建设、重点支持电网侧新型储能建设、灵活开展用户侧储能建设”、“合理优化站点选址”、“鼓励建设集中式的储能电站,探索共享储能等创新商业模式”等七项重要发展任务。
早期的产业积累导致合肥市以发展锂离子电池储能为主,但同时,超级电容储能、飞轮储能、全钒液流储能、氢(氨)储能等多种新型储能技术也已在合肥开展示范应用。
有了政策规划的加码,2022年下半年,合肥市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增长势头强劲,在合肥市11个县(市)区、开发区均实现了产业建设布局,2023年新增储能装机规模同比增长近5倍。
△制图|马沙沙
2024年2月,合肥市第二份新型储能发展规划亮相,强调指出:继续深入推进电力领域新型储能应用,加强新型储能关键技术攻关,加大优质企业招商引资力度,依托新能源行业龙头企业总部基地,在合肥全市范围内建设N个储能特色产业园区。
此外,在上述新型储能发展规划中,还强化了政策支持,提及探索设立新型储能专项基金,鼓励保险机构设立电池保险、出口保险等新型储能专属保险等创新的金融措施,并将聚焦新型储能电站建设、参与电力市场交易、产业发展等领域适时出台专项政策。
从规模化发展到场景化发展,依托场景化发展打造多链路产业保障,合肥的野心彰显无疑——以顶层规划勾勒产业发展远景,第一时间打造新质生产力,最快速度提升新质生产力。
03合肥精神
1978年11月24日晚,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村民严立华家中挤满了全村18户农家代表,他们在一张契约上按下血红的指印,并发誓:宁可坐牢杀头,也要分田到户搞包干。
深刻影响中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这样横空出世。这份后来存于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大包干契约也被认为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枪”,从此载入史册。
数十年后,在光储产业,距离凤阳县150多公里的合肥再一次诠释了安徽人“实干”、“敢干”的精神与天性,涌现出一批明星企业和企业明星。
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合肥,他从0到1打造了阳光电源这家全球光伏逆变器No.1龙头。2023年胡润研究院商业富豪排行榜中,曹仁贤以480亿元身价继续稳坐安徽省首富的地位。
1986年,18岁的曹仁贤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以家乡杭州为中心的500公里内画了一个圈,合肥市刚好圈入其中,于是,曹仁贤把大学目标定在合肥工业大学。
在大学期间,曹仁贤的研究方向是可再生资源发电,后留校任教。他意识到,太阳能、风能这些可再生能源在未来必有无限前景,但只有拿出去应用、实践,才能真正发挥价值。
在徽商孕育之地浸染多年的曹仁贤,看准了机遇,便敢想敢做。1997年,曹仁贤正式向学校提出辞职干实业的申请,筹集了50万元作为注册资金,然后在合肥市一家澡堂旁租下不足20平米的小房间,成立了如今大名赫赫的阳光电源。
2011年11月2日,阳光电源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成为中国新能源电源行业第一股。2014年,阳光电源正式布局储能业务,成为了中国最早涉足储能领域的企业之一。眼下,它是中国最大的储能系统集成商和储能变流器供应商。
据《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阳光电源党委书记张友权透露,在阳光电源迅猛扩张的过程中,合肥市政府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不仅主动为其划拨土地资源,还简化了审批流程,并实施了面向人才的普惠政策,包括住房补助等一系列措施,为其解了燃眉之急。
2006年,国轩高科这家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先行者落户合肥市。截至目前,国轩高科在中国磷酸铁锂电池领域的市场成绩排名仅次于“老大哥”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国轩高科筹划将在2025年实现300GWh产能,安徽基地占比近半。
在国轩高科的发展壮大中,合肥市政府可谓“扶上马、送一程”的典范,使得其桐城基地签约后8个月便顺利投产。
而阳光电源、通威太阳能、国轩高科等光储链主企业也充分反哺合肥,发挥龙头效应,进一步吸纳了长三角科研人才,并带动产业上下游集聚合肥,孕育了生机勃勃的产业集群生态。
当前,“光伏+储能,是安徽正在着力打造的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安徽省工信厅副厅长姚凯表示。
近几年,安徽“新三样”(光伏、锂电、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势头强劲,这与对应的新能源汽车和光储督导专班密不可分。姚凯透露,其由省委书记和省长亲自牵头,一个专班设在省发改委,全权统筹,24小时在线,另一个设在省工信厅,为光储行业澎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和制度支持。
姚凯称,为了推动光储产业高质量发展,安徽强调不搞内卷、同质化,推进先进光伏、新型储能,要在新质生产力、新的赛道上跑出安徽加速度。
毫无疑问,合肥正奋力奔向3000亿目标,在一大批诸如曹仁贤这样的新能源实干家带动下,乘风破浪、全球布局,必将在这场以“追光”为主基调的能源变革中重塑未来经济。
原文标题:超越杭州、深圳,合肥凭什么成为“未来硅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