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y体育APP官网下载-光伏跨界资本集体降温,尴尬了谁?

2025-07-12

2025年5月,“玩具大王”*ST沐邦连续九个交易日股价跌停,房地产企业宁波富达宣布终止资产重组,医疗企业麦迪科技因光伏业务拖累连续两年亏损……这一幕幕场景,勾勒出光伏跨界资本退潮的狼狈图景。

这场始于2020年“双碳”东风下的资本盛宴,在短短三年内从狂热跌入冰点,不仅让跨界企业深陷泥潭,更暴露出地方政府、资本市场与产业逻辑的多重失衡。

热潮缘起:风口上的集体狂欢

光伏跨界浪潮的起点清晰可辨——2020年中国提出“双碳”目标后,政策红利与资本追捧将光伏推上神坛。2022年,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全球光伏装机量增速超50%,毛利率普遍高于20%,叠加补贴与资本加持,光伏被塑造成“稳赚不赔”的黄金赛道。

据不完全统计,仅2022年就有超70家上市公司宣布跨界光伏,总投资规模突破千亿元,参与者横跨地产、养殖、玩具、医疗等20余个行业。

资本涌入的逻辑简单粗暴:政策套利与估值炒作。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开出“代建厂房、税收返还、补贴注资”的优厚条件,部分项目政府出资占比超80%。例如某环保企业112亿元的TOPCon电池项目,政府代建资金达25亿元,补贴19.3亿元,企业自有资金仅需3.5亿元。

资本市场则上演“沾光即涨”的造富神话:绿康生化宣布跨界后股价五连板,宝馨科技两月暴涨300%。乳企皇氏集团豪掷百亿投资20GW电池项目,玩具商沐邦高科收购硅片企业后接连签约多地政府,规划产能动辄数十GW。这场狂欢中,企业看中政策窗口期的高回报,资本追逐短期套利机会,地方政府渴求投资政绩,三方合力将行业推入非理性扩张。

盛极而衰:产能泡沫与技术空心化

2023年下半年起,跨界光伏企业集体“爆雷”,退潮速度远超预期。其核心矛盾在于三重绞杀:产能过剩、技术代差与资本杠杆失控。

产能狂飙引发价格雪崩。跨界企业扎堆涌入门槛较低的电池、组件环节,导致供需严重失衡。2023年底全球组件产能达861GW,超出实际需求50%以上。产业链价格全线坍塌:硅料价格从300元/公斤跌至69元/公斤(跌幅77%),TOPCon电池片一年内腰斩。缺乏成本优势的跨界企业首当其冲——沐邦高科硅片业务亏损11.6亿元,麦迪科技光伏板块拖累净利润亏损2.69亿元。

技术空心化暴露致命短板。多数跨界企业选择押注N型TOPCon等热门技术,但缺乏核心工艺积累。专业厂商量产效率突破26%,而跨界企业产品衰减率比龙头高0.8%/年,良率低15%以上。乳企皇氏集团投资百亿的TOPCon项目因技术迭代滞后被迫转让;法国老牌Photowatt因死守PERC技术,最终以1欧元卖身。

资本杠杆反噬现金流。过度依赖政府补贴和融资的跨界企业陷入债务深渊。截至2024年,典型企业资产负债率超85%(如*ST嘉寓三年亏30亿),资产减值率达45%(某纺织企业2.6亿设备按废铁拍卖)。更荒诞的是,海源复材账上仅3928万元却规划80亿项目;聆达股份终止91.5亿电池项目时,货币资金不足7500万。随着再融资政策收紧,超20家企业定增计划流产,资金链断裂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尴尬者群像:谁在“裸泳”?

降温潮中,三类玩家陷入窘境,各自折射出产业生态的深层病灶:

“投机派”遭监管铁拳。皇氏集团、沐邦高科因披露百亿项目收交易所问询函,被质疑“配合二级市场炒作”。这些企业将光伏视为股价催化剂,而非长期产业,最终在监管与市场双杀下现形。

“杠杆派”陷入债务黑洞。*ST嘉寓江西、广东子公司连环破产,负债超20亿;金刚光伏因定增终止导致HJT项目搁浅。它们过度迷信政府兜底,忽视制造业重资产、长周期的本质,当补贴退潮便轰然倒塌。

“跟风派”主业反受拖累。玩具商沐邦高科因光伏亏损拖累股价崩盘;医疗企业麦迪科技被迫剥离光伏资产求生。这类企业原有主业羸弱,试图借光伏“改命”,却因资源分散加速坠落。

更深层的尴尬在于地方政府与资本市场的合谋失灵。安徽省2023年签约光伏项目超1700亿,21%产能未投产即终止;江苏某经开区为招商承诺代建资金,导致项目“从开工到投产仅耗时半年”,埋下质量与成本隐患。资本市场则助推估值泡沫,忽视技术壁垒与周期风险,最终留下一地鸡毛。

求生之路:断臂、绑定与国资接盘

面对生存危机,跨界企业正展开三类自救:

断臂止损成为最现实选择。2024年37家企业终止光伏项目,麦迪科技以6.34亿出售子公司,皇氏集团转让安徽绿能控股权。ST泉为剥离亏损光伏资产,*ST海源将控股权拱手让予新余国资。

技术绑定一线厂商提升存活率。天宸股份联手异质结龙头华晟新能源研发组件;沐邦高科推进超导单晶炉技术。更典型的案例是仕净科技——通过与晶科能源合资建厂并签订25亿片电池采购合同,在寒冬中获得订单输血。

国资兜底延缓产能出清。地方城投成为“接盘主力”:江苏盐城政府为润阳股份注资10亿;新余国资接手*ST海源。通威股份拟50亿并购润阳股份的案例,更被视为行业整合的风向标。然而业内人士尖锐指出:“跨界产能未真正退出,只是从民企负债表转移到国企”。

产业反思:尴尬了谁?

这场降温潮的本质,是产业从粗放扩张向技术深耕转型的阵痛。当毛利率跌破10%生死线,跨界企业的先天缺陷暴露无遗:低估光伏的“制造业属性”,误将政策红利当作核心能力。

尴尬的远不止企业。地方政府为短期政绩盲目招商,催生低效产能;资本市场追逐热点忽视技术壁垒,催生估值泡沫;甚至行业自身也陷入“宁可自伤八百,也要损敌一千”的内卷困局——组件价格跌破0.63元/瓦仍有人抢标,全产业链首次陷入“卖一瓦亏一瓦”的全面亏损。

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景的警示如今听来格外刺耳:“跨界者只看到蓝海,却看不见肉搏战”。当潮水退去,行业正回归“专业主义”逻辑:隆基加码BC技术,通威并购整合二线厂商,印证了“垂直整合>野蛮跨界”的生存法则。而那些穿越周期的关键能力——技术储备(如HJT/钙钛矿叠加)、现金流健康、全球化布局——恰恰是多数跨界企业最匮乏的基因。

小结

光伏跨界降温并非行业的终点,而是走向成熟的转折点。这场集体尴尬,终将成为中国产业升级的必修课。正如一线企业人士所言:“跨界企业破产清算者寥寥,产能并未真正退出”。唯有当市场机制迫使低效产能彻底退出,当技术创新而非资本杠杆成为竞争核心,光伏产业才能在碳中和的长赛道中重获新生。

参考:中国能源报《光伏跨界资本“降温”》;上海证券报《反思 “追光者”败局:跨界光伏公司批量撤退》;证券时报网《上市公司跨界光伏退潮 产能出清进度成焦点》;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跨界光伏,谁最抗揍?》;中国证券报《多家上市公司“追光” 跨界光伏热潮迭起》;南方周末《光伏业寒战:跨界热钱涌入,价格“卷上天”》;界面新闻《地产、养猪企业都来了,25多家上市公司跨界光伏》

原文标题:资本丨光伏跨界资本集体降温,尴尬了谁?